今日,2022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结果于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主会场中国园林博物馆揭晓,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申报的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荣获2022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优秀教育活动。
本次评选由北京市文物局、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,北京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,共征集到来自 42 家博物馆的 56 个教育案例,并最终评选出 25 个优秀教育案例。展现了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最新的实践成果、关注热点与发展方向。
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
项目概况
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收藏、展示我国工艺美术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,承担着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。为全面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》中关于“开展传统工艺展示展演及互动体验活动,激发青少年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热情”的相关要求,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“双减”、美育工作的相关精神。我馆倾力打造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。
《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》
手,作为身体的器官,是人类文化史的起点。千百年来,勤劳、智慧的中国人凭借一双双灵巧、有温度、粗糙的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中国传统手工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、中国传统哲学观、宇宙观与审美观,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。我馆以中国“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”为依托,通过展教结合的方式,开展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,旨在帮助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国工艺美术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与独特性,在动手中体验工艺之美、劳动之美、匠心之美,陶冶人格、情操,触摸中华文明脉络,坚定文化自信。
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海报
· 项目亮点 ·
01 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亲身示范
“中国巧手”项目“巧”在汇聚了“中国最巧的手”,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通过亲身示范,“手把手”教孩子们动手创作,培养由内而外的审美情趣。作为老师,他们是集智慧、技能、经验和实践于一身的艺事偶像和化身,他们的非凡技艺和潜心笃行的品质,将深深影响青少年透彻领悟中华造物的精髓。
02 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
习总书记指出,“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造物文化,蕴含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‘艺’与‘技’的追求,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。”“中国巧手”项目紧紧围绕“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”展开,让青少年在动手创造中体验非遗技艺,感受心无旁骛、精益求精、量料取材、勤俭节约的工匠精神,探寻其中蕴含的劳动价值、艺术价值、科技价值与审美价值。
03 展教结合,亲身示范
“中国巧手”项目倾力打造“展览+教育”相结合的博物馆学习模式,融合馆藏、展览、场馆及师资力量,每期选取有代表性且易于动手操作的工艺美术或非遗项目,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领青少年群体,通过“赏析展品”“学习工艺”“创作作品”等环节,“身临其境”赏析展品、“亲闻其声”学习展品的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、“亲见其形”进行现场制作,在老师“手把手”的教学指导下,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,形象化、趣味性的感受美、体验美、创造美。
·赏析展品·
·学习工艺·
·创作作品·
自2022年5月启动以来,“中国巧手”美育系列社教活动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了11期,涉及内容包括:铜胎掐丝珐琅、苏绣、北京皮影戏、中国陶瓷彩绘、北京面人郎、泉州提线木偶戏、泉州花灯、江加走木偶头粉彩、水密隔舱福船模型制作、永春纸织画和金属工艺。该项目触达观众35万余人,得到了北京日报、中国青年网、中国美术报、搜狐新闻、雅昌艺术头条等媒体累计报道40余次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2022年开馆以来,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先后策划并开展了“非遗馆里话非遗——文化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教育论坛”“相约两馆”“中国巧手”“遇见非遗”“乡村美育行动”“课里有戏”“小小讲解员”“应时循节学非遗——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”“中小学社会大课堂”等系列社教活动,反响热烈。今后,我馆也将继续推出多元化的主题社教活动,带领更多观众感悟中华造物史上的璀璨成就,浸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与思维中,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,坚定文化自信。